HTPA是根據以下各項心理學、生理學和神經科學理論發展設計而成:

全腦象限理論 (Brian Quadrant Theory)

由美國的創造力研究者和作家“奈德”赫爾曼 (Ned Herrmann)開發的理論。他被認為是“大腦支配技術之父。他是以四象限系統為特徵來探索,闡釋和擴展對大腦認識的先驅。

大腦皮層研究

近年來大腦研究的進展,顯示大腦皮層就是我們的「思考悟性區」,處理我們有意識的思考。

腦前額葉研究

此為最新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利用腦磁圖(MEG)及腦電圖(EEG)造影技術,發現大腦皮層中的「腦前額葉」是最演進的部分。

三一腦合體理論 (Triune Brain Theory)

此理論由美國醫生及神經學家保羅.麥連(Paul Maclean)開發。他最初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製定三一腦的模型,並在他的1990年的書“進化中的三位一體大腦”中詳細地描述三一腦的結構。這個理論已經被當今精神病學家和領先的情感神經科學研究者所認可、接受和應用。

Triune Brain Theory

參考著作:

MacLean, P. D. (1973). A triune concept of the brain and behavior.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cLean, P. D. (1990). The triune brain in evolution: role in paleocerebral functions. New York: Plenum.

三一腦合體理論

爬蟲腦

哺乳動物腦 人類腦

腦幹(延腦)和小腦

大腦邊緣系統

大腦皮層

管理體力、睡眠狀況、睡眠周期、心跳和呼吸 管理情緒、記憶的儲存和檢索、血壓、體溫、性慾和胃口

管理思考、語言、意識

腦球二分研究 (Brain Hemispheres Research)

此研究由美國生物學家羅杰.斯佩里(Roger Sperry)領導,他在是項研究中發現人的腦袋分為左右兩邊,他更因此研究於1981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研究報告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archneurpsyc/article-abstract/652717

 

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和思考偽用(Falsification of Type)理論

此兩個理論,由卡爾·古斯塔夫·容格(Carl Gustav Jung)所創建。容格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師,也是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

於心理類型理論中,他提出內向和外向的心理類型,並與思維、情感、感官、直覺四種功能類型進行配對,組成了八種人格類型: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性、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他也在著作心理類型學(psychology types)中提到每一個人都屬於「內向」、「外向」兩種性格。

對「內向」和「外向」的詮釋,榮格認為「每個人似乎都會被外部世界(外向性)或內部世界(內向性)激發得更多。」內向的人對內心世界的思想感情更感舒適,所以他們善於觀察世界如何影響他們。內向的人更加享受獨自一人的生活。他們依靠他們的「獨自時間」來激發能量;他們善於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冒著與周圍環境或外部世界失去聯繫的風險。相反,外向的人積極地參與到人與物的世界中,他們在社交活動中更加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他們喜歡成為社區、小組和他們透過互動認識的社團的一部分。單獨的想法讓他們感到恐懼,使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內心。

於思考偽用理論中,他創造了“思考偽用”這個術語,用來描述人們擁有最擅長和常用的技能,但與其先天天賦或先天傾向錯配的情況。他認為思考偽用會為人帶來嚴重的實行和心理問題。事實上,容格認為“思考偽用”違反了人自然的本性。一般來說,思考偽用是由於外部影響而引發的,而且會令個人變得神經質,只有當人按其先天天賦或先天傾向發展技能,才能邁向真正成功。

參考文章

Jung, Carl Gustav. The Psychology of Type. London 1926.

Haier, Richard. Cortical Glucose Metabolic Rate Correlates of Abstract Reasoning and Intelligence, Studied with Positron Emission, by Haier et al. unpublished paper from January 1988. Haier, Richard.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Personality Dimensions & Arousal, ed. by Jan Stvelan & Hans J. Eyesenck. Plenum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醒覺系統 (Arousal System) 理論

此理論由德國出生的英國心理學家漢斯艾辛克博士(Dr Hans Jürgen Eysenck)所創建,他是現代人格科學理論的主要貢獻者。醒覺系統理論描述了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的不同的自然頻率或覺醒狀態。他發現真外向(高外傾性)的人興奮過程發生較慢、強度較弱、持續時間較短,反而抑制過程發生較快、強度較強、維持時間較長,他們較難形成條件反射。真內向(高內傾性)的人興奮過程發生較快、強度較強、持續時間較長,反而抑制過程發生較慢、強度較弱、維持時間較短,他們較易形成條件反射。1976年,雷維爾作了一項有關工作效果的研究。他們推論內向(內傾)的人在正常條件下,大腦皮層上已具有較高的興奮水平,如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興奮水平,那反而會降低他們的工作效率;外向(外傾)的人正常條件下,大腦皮層興奮水平相對較低,若提高他們的興奮水平,就會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他們的實際研究結果,證實了上述推論,支持了艾森克的觀點。內部系統水平的差異,是艾森克用作解釋內向和外向之間差異的證據。

參考文章

http://wiki.mbalib.com/zh-tw/%E8%89%BE%E6%A3%AE%E5%85%8B%E7%9A%84%E4%BA%BA%E6%A0%BC%E4%B8%89%E5%9B%A0%E7%B4%A0%E6%A8%A1%E5%9E%8B

人際交往與自我傳播理論

自我傳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稱為內向傳播、內在傳播或人內傳播。與自己的交流是自我傳播。它涉及到思考,分析,解釋,評估,思考,感覺等。它是反映個人的自我,以澄清事物。這是一個在我們心中發生的活動; 其中一個人參與與他/她自己的談話,通常被稱為“自我談話”或“內心講話”。活動可以是一個獨白或內部對話,即當你想像一個對話,在你的腦海與其他缺席。所以,發送者和接收者是同一個人是非常明顯的。內向的人較擅於自我傳播,也傾向透過自我傳播激發內在能量。

人際交往(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人之間的一對一交流,通過一個渠道交換意見,信息或信息。它可以是當事人之間的面對面溝通,通過郵件,電話等方式進行溝通。在人際交往中,說話的方式與所說的一樣重要。所以,在這裡,語調,肢體語言,手勢,面部表情等都會對接受者產生很大的影響。外向的人反而較擅於人際交往,也傾向透過人際交往激發內在能量。

人際交往與自我傳播比較圖

自我傳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際交往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含義 自我傳播是我們與自己的交流,也就是我們心中的交流。 人際溝通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溝通,通過口頭或非口頭的信息。
參與人數 兩個或以上
發生頻率 基於人內在本性而持續。 定期,基於於社會需要。
媒體 只涉及一個人的內在感官。 由言語和非言語媒體支持。
注重點 思考與分析 交流和分享想法或信息
性格 內向 外向